65届校友、中国外贸中心主任胡楚生---稳定中的挑战 作者:紫丁

发表时间:2015-07-09


 

胡楚生,生于湖北,1960年至1964年在北京外贸学院外贸俄语专业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外贸部,曾任中国驻俄罗斯商务参赞,外经贸部欧洲司司长、办公厅主任,2001年任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主任、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秘书长,后任外贸中心董事长。

 

一、广交会的新当家

广州,中国最古老的通商口岸和开放之都,经过近年来的重新梳理和妆扮,已展现出应有的“摩登”线条和靓丽风韵。广州是一个大窗口,因为它是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因为它有闻名于世的广交会。一定程度说,新中国建立几十年来,外国商人来中国首先会到广州,正像外国游人来中国,首先会选择北京一样。

广交会,与对外经贸大学有着割舍不断的历史情缘。四十多年来,这里一直是我校学生的实习场所;这里的管理者中也不乏我校毕业生的名字,如广交会前任秘书长任光斌校友和现任秘书长胡楚生校友。胡楚生原任外经贸部办公厅主任,于2001年初被任命为中国外贸中心主任、广交会秘书长。

记得还是2000年春天,胡楚生曾在外经贸部办公厅为我安排了采访石广生部长的日程,并提供了UIBE校友参与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谈判的情况。他那时还是外经贸部新闻发言人。那段时间,中美刚刚达成中国入世协议,入世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那段时间,胡楚生在中央电视台频频出镜,将中国入世的最新进展传递给世人。遗憾的是,他只差一年未能亲临多哈那个历史性的会场。历史总是由众人写成,在历史中,个人只能拥有或前、或后、或中间的一小段。应该说,胡楚生经历了中国入世十五历史中虽不是大结局却是高潮的一段;其实,他大学毕业后的四十年工作经历,包括到广交会,每一段也都是中国外贸的大历史的一部分。

开始续写广交会历史的胡楚生,2001年2月1日到广州,就投入到第89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紧张的筹备工作中。在部里工作时,他曾多次参加广交会,但加在一起也无法与此时作为当家人的感觉相提并论。他在重新认识和理解着广交会的功能和任务,重新认识着广交会的历史:广交会始建于1957年,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贸部。当时,中国由于周边环境的恶劣,因此大门紧闭,只在广州打开这扇窗。胡楚生感受到,在广交会场馆的大理石地板上,印满中国从反禁运到外贸大发展的足迹,更刻下中国从弱到强,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那谈判间里,弥散着老相识新朋友间说不完的故事……

历史的另一头是今天和未来。2001年4月,胡楚生以第89届广交会大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的身份接受了新闻媒体的采访。这年10月,他又主持了第90届广交会。这届交易会更是给胡楚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该届交易会成交额和累计到会客商,都比上届有所下降。原因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回落,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尤其是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增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许多客商信心受到影响,观望多,签单少;同时,“911”事件也使客货运输不便,运输成本上升,保险费用增加……

2002年1月21日,也就是胡楚生到广州差不多一年之时,我有机会在广交会他的办公室采访了这位老校友。他的谈话充满了对母校的感情和对母校教育的关心。他说,广交会创办至今的四十多年里,每年每届都能看到经贸大学学生实习的身影。作为广交会新一任当家人,他非常欢迎母校的同学们继续将广交会当作实习锻炼的场所。明天,他将率团赴东南亚国家招商。利用出国前最后的一点空隙,他谈起他事业的历程和感悟。

 

二、从东方到西方

说起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工作,胡楚生说他的经历在相当长时间里是“超稳定”的。从1965年至2000年的三十五年间,他从未离开过外经贸部机关;而且其中的三十年,他的工作领域一直是欧洲地区,只不过前期是苏联、东欧,后期则是整个欧洲。

但所谓超稳定,有时只是一种外在形式,而其外在结构的内部,可能发生了根本性的、波澜壮阔的巨变。作为风云变幻的大历史中的一员,作为国家间关系经历了“温度”的大冷大暖变故的外贸工作者,胡楚生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可能处于超稳定之中,他更是让自己始终保持一种应变心态。

人才成长的一大客观要素,就是稳定的社会环境;对于外贸人员来说,还要加上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1965年胡楚生大学毕业时,中国经济刚刚摆脱了自然灾害的阴影,外贸形势也开始趋暖。毕业前夕,前任中国驻苏联商务参赞郑拓彬同志来校为毕业班学生作的一次形势报告,令胡楚生印象非常深刻,使他对未来的工作充满向往。巧的是,他正好被分配到外贸部一局,也就是对苏、朝、蒙、越贸易地区局工作,而局长就是郑拓彬。这位老领导的言传身教,对胡楚生后来的工作有着重要影响。他参加工作仅一年,“文革”爆发,刚刚稳定下来的外贸局面顿成幻梦。而中苏贸易原本钢筋混凝土般超稳定结构更是濒于坍塌。

中国对外环境的转暖,始于中国加入联合国和中美关系的改善,因此外贸人才的幸运也在于他们早几年获得了专业对口的机会。在这种有利于中国的国际环境下,1975年至1979年,胡楚生第一次被派驻外使馆商务处工作。他的工作正式步入正轨,并第一次拥有了一个正式头衔——商务处随员。其后,他拥有了4次共12年的出国常驻经历,其中两次苏联、一次匈牙利,还有一次是俄罗斯,他最后的外交职务是驻俄罗斯公使衔商务参赞。

稳定并不意味着成功,稳定中的压力也不轻于变动中的压力。在国外多年的外交生涯磨砺着胡楚生多方面的素质:礼宾上的,交涉上的,外语上的,写作上的,纪律上的,等等。他在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作风格:严格按照组织程序办事,善于捕捉信息并写出规范报告,善于分析并处理方方面面的问题。

“稳定”用于胡楚生,还可以说明他事业进步的节奏:他从来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他的职务也是“按部就班”地从处到局;从副到正,从未“跳跃”过。但这种稳定的节奏间其实蕴含了静中之动。这种动,是内部之动,是不断向自我挑战之动。

20世纪80年代末的世界政治地图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界,外经贸部机构名称变化就是一个体现。1990年,胡楚生从匈牙利商务参赞的任上回国后,被任命为新成立的欧洲司第一任副司长。欧洲司的名称淡化了同处这个地区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界限。两大阵营的模糊,背后是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的转变和归一:即从过去社会主义国家采用的记账贸易方式转向国际通行的现汇贸易方式。欧洲司工作对象的多元性,使胡楚生能够较早地跳出过去计划经济贸易思维的局限,跳出那种完全根据人为意志办事的习惯做法,代之以按经济规律办事,依法办事的新思维。这个过程,对今天的年轻人或许认为是天经地义之事,但对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人们来说,却是近似于“凤凰涅槃”的过程。胡楚生主动地接受了这个挑战,让自己的思维较快地跳出了“稳定”的旧结构。难怪一些老同志这样评价胡楚生:他多年从事对苏联、东欧方面的贸易业务,但后来他的工作领域从东方到西方,在巨大的变化面前,他的思想很快便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变化,很快便进入新角色。

1995年,胡楚生正在俄罗斯任公使衔参赞任期未满就接部里通知,他已被任命为发展司司长。这一任命意味着他将从地区国别贸易业务转向综合管理业务,也意味着他几十年所熟悉的业务结构被打破。

发展司的工作,使胡楚生的工作对象从国外转向了国内。这里的主要工作,一是公司、办展的审批,二是对外贸宏观体制改革、政策的研究。胡楚生对发展司同志提出两句希望:淡化权利欲,强化服务意识。发展司的工作,使胡楚生对国内外贸运行机制有了全面了解。

从1995年至2000年,胡楚生持续了三十年“超稳定”的工作岗位发生了一系列变动。他在发展司只干了一年,就被任命为欧洲司司长;三年后,即1998年,他又当上部办公厅主任。一位副部长在与他谈话时说:办公厅像一个筐,装得下要装,装不下也要装,要有宽阔的胸怀,没有批评就是表扬。胡楚生总结这个职务的五大素质是:耳要灵,嘴要紧,手要短,腿要勤,脑子要快。

 

三、永难忘怀的日子

1991年,世界发生了足以打破“超稳定”的美苏两霸格局的重大事件:苏联解体。此一事件对中国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就在这些从苏联分离出去的国家即将成立的前一天,正担任着欧洲司副司长的胡楚生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陪同李岚清部长访问刚刚成立的俄罗斯及乌克兰等七个独联体国家并与他们签署第一个双边贸易协定。当时李岚清部长的要求非常明确:苏联的解体,意味着中苏关系的阴影已经消除,代之以中俄间新的贸易关系,同时几个独联体国家将与中国单独签署双边贸易协定,他们的领导人对此很重视,我们一定不能错过这个时机,中国要在这些国家成立后成为第一个承认他们的国家,并与他们签署第一个双边贸易协定。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的“飞行外交”。本次由外经贸部和外交部组成的代表团所乘包机,于苏联宣告解体的那天晚上启程,并于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的那个晚上抵达莫斯科。胡楚生出了那么多次国,从来没带过这么多材料,因为他不知道与那些新成立的国家签约时会用上哪些材料,于是就多多益善都带上了。此次外事活动之“奇”在于,由于在这七个新成立的独联体国家都还未建立我国的大使馆,因此也就没有谈判签约的场所,于是包机便成为流动工作间。而此番包机的功能又岂止于此,它简直成了流动的旅馆,代表团成员们睡于斯、食于斯、工作于斯。

此次贸易谈判的程序是:李岚清部长亲自与俄罗斯外贸部长和独联体七国的总统谈缔结双边贸易协定的大原则,胡楚生则落实具体双边贸易条款,谈完就签字。苏联外贸长期实行垄断体制,中国与各独联体国家的贸易协定条文,采纳了中方思路。难以想象的是,由于这些独联体国家未建商务处,连电脑等办公设备也没有,于是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协定都是手写的。这也是此行的又一“奇”。

代表团几乎一天半时间就跑一个国家,而且一下飞机就约见。连续作战的疲劳感让每个人都经受着体力的煎熬,大家最大的幸福就是睡觉。后来,包机上准备的食品都吃光了,便代之以方便面。某些新独立的独联体国家气候极其寒冷,饭店设施不全,供暖不足,有人只好将房内所有的灯全部点明,用于取暖。这是此行之第三“奇”。

一系列的“第一个”贸易协定就是在这一系列的艰苦条件下高效率地签署,它们为中国与这些国家贸易的快速上升奠定了基础,胡楚生为参加这次有意义的外事活动而骄傲。这次出访的每一天都令胡楚生永难忘怀。

 

四、打造新的“中国第一展”

评价2001年10月的第90届广交会,胡楚生说自己:“好像扒了一层皮。”这确实是一次大考验。“911”以后,美国和中东国家关系紧张,广交会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大会预计,不光是美国客商将锐减,而且中东客商也会受影响。中东许多国家是中国的老朋友,中东近年来也是与我国贸易成交上升最快的地区,在这种紧张局面下我们要不要邀请他们?胡楚生面对风险决策。他最后一咬牙:为了贸易关系的发展,应该邀请;但内部须加强安检工作,真的出了问题,接受组织处分!结果,在广东安全部门的配合下,这次交易会共接待了来自中东地区的三千多名客商。他们接到邀请后说:中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为什么不来!

胡楚生说,“911”事件对世界经济产生的进一步负面影响,是导致第90届交易会出口成交下降的主要原因,美国和中东地区的到会客商人数明显下降,但亚洲和欧洲的到会客商人数相对稳定。丹麦、法国、英国、波兰和俄罗斯的到会客商人数还较上届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对欧洲的成交额还明显增加,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胡楚生说,在当前特殊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本届广交会的到会客商和成交能达到目前的规模是正常的,与近期其他国家的一些交易会相比,广交会取得的成绩是来之不易的。胡楚生说,从本届广交会的成交状况中,也可以看到中国扩大外贸出口的一些新机遇。尽管世界经济发生了变化,但对日用必需品需求状况影响很小。由于经济衰退降低了人们对收入的预期,使某些日用消费品的需求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一定增长。本届广交会加强了信息网络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完善了信息设施和信息功能。由广交会电子商务部推出三维立体技术助展,并推出“外经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客商可以实现网上实时洽谈,平台提供全程贸易服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本届广交会依然发挥了其“中国第一展”的功能,取得显著成绩。

2002年新年一过,胡楚生又开始为第91届交易会忙碌。这届广交会将有重大改革:会期将由过去的每届连续12天改为一届两期,每期6天。胡楚生说:这一改革的出发点是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他说,中国加入WTO后,外贸经营许可将由审批制向登记备案制过渡,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获得外贸经营权,他们迫切希望利用广交会这一便捷的渠道,获得开展对外贸易的机会。广交会分期后,将使更多优秀的生产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获得参展机会,为他们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广交会分期举办有利于向名牌产品、名牌企业提供更大的展示空间。广交会分期举行,也有利于海外客商到会采购。广交会分期举行后,将按照国际惯例和买家的采购习惯将现有的参展商品重新分类,展区的设置更加科学和清晰,布展更加专业,会期也较原来缩短,从而使海外客商能在更短的时间和更集中的范围内挑选他所感兴趣的商品。这就提高了交易的效率。此外,分期举办还有助于优化展馆条件和服务设施,为客商创造良好的交易环境。目前每届广交会到会客商10多万人,分期举办不仅大大缓解安全保卫和服私哟ぷ鞯难沽Γ一箍梢蕴诔鱿嗟钡目占溆米餍菹泻头袂?/span>

“中国第一展”,在经过四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后,如今已经成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国字头品牌。胡楚生来广州的最大希望,就是在自己的任期内,能继续打造这个品牌,使它焕发出新的魅力。他知道,在各种展览会四面开花的今天,广交会的“惟一”地位受到挑战,“皇帝女儿不愁嫁”已成历史,因此要想让广交会魅力永存,必须来一个肌体更新。

广交会现有职工2 000多人,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胡楚生一上任就提出“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的口号,并结合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求干部们围绕:“先进的生产力的要素是什么?我们现在是否先进?”等问题展开讨论。他对员工们说,外面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我们的院墙内不能不变,垄断已被打破,我们这个“中国第一展”现在就好像处在一个斜坡上,要向上走就要借助于一种拉力,否则必然是下滑;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种催人上进的机制,每个人也要振奋精神,适应这个变革。

胡楚生还亲自带领员工们打响了环境改造的战役。2001年至2002年,场馆内新装了8 000门电话,2 500个宽带网端口,使摊位上可以直接通话并上网;改造了场馆内卫生间等设施,使之达到四星级标准;经过三个多月雨中奋战,场馆外部也被装饰、粉刷一新。广交会开始告别衰老,变得年轻而富于朝气了。

在广交会的一年,胡楚生直接感受到中国正由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的跨越,看到我国自1999年实施的科技兴贸战略以来收到的明显成效。2001年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70亿美元,增长50%,比全国外贸出口增速高出22个百分点,在所有出口产品中增幅最高,广交会参展商品结构和出口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广交会占据最显眼的位置。胡楚生为此而备感欣慰。

如今,从计划经济的稳定结构走来的胡楚生,正在为最动态、因而最缺少“稳定”的广交会书写着他职业生涯的最后的故事。

  

  作者介绍:丁激中,笔名紫丁,著有《李强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夺冠之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他们从这里走向世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等书,副编审,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