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届校友、前中粮集团董事长周明臣---跨国公司之梦 作者:紫丁

发表时间:2015-07-09

 

 

周明臣,1941年出生于湖北,1961年至1966年就读于北京外贸学院外贸日语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70年进入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在日本常驻,1986年任五矿总公司副总经理,1991年任中国仪器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1992年至2004年底,先后任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中粮集团总裁、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

1999年11月15日,电视新闻中传来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达成协议的消息。此时,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周明臣正在中粮所属的凯莱大酒店宴请外国客人。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成为国内外经济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不少人担心:刚刚踏入市场经济的中国企业,能够与“巨无霸”级的外国企业同台竞争吗?但同座的老外们注意到,这位中粮老总的表情非常轻松自信。他们当然不可能知道,七八年前,也就是周明臣来到中粮之初,他就告诫全体员工“狼来了”,要“与狼共舞”,就开始为这一天作起了准备。

 

那时他说——“我有一个梦想”

周明臣被称为“周总”始于1986年他在中国五矿进出口总公司当副总。1992年初他调到中国仪器进出口总公司当了一把手,10个月后又被任命为中粮总经理。能到中粮这样的特大型外贸企业当老总,一个人的事业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辉煌阶段。但此时的周明臣,来不及品尝成功者的喜悦,更多的是在考虑如何挑好肩上的这副重担。

在他到中粮走马上任前两个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刚刚闭幕。会议提出一项重大决议,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周明臣以中粮总经理的身份参加了外经贸系统十四大会议精神的集中学习。作为外贸战线上的一位“老战士”,他的心情难以平静。

建国几十年,“市场经济”四个字长期被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在周明臣三十多年的外贸生涯中,无处不打着计划经济的鲜明烙印。在五矿工作时,全国的进口钢材都通过五矿一个渠道对外成交,曾经一年里经他手进口了2 000 万吨钢材!1988年外贸经营权下放后,这种垄断经营的日子一天天告别“国”字头的外贸企业,整个外贸行业也一步步走出旧日的辉煌。现在,中国开始搞市场经济,专业外贸公司被推到了市场竞争的最前沿。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搏击中,外贸总公司能重铸辉煌吗?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个梦想在周明臣心中开始萌发:重新打造中粮,使中粮由单一的外贸代理公司,向综合化经营的跨国公司转型。然而,从梦想到现实,周明臣需要翻越四十多年传统外贸模式的山山岭岭和沟沟坎坎。公司的干部职工已经习惯了计划经济体制那一套,旧体制的观念与意识根深蒂固,要把公司和职工推向市场,谈何容易!

在1992年底全国粮食工作会议上,田纪云和朱镕基两位副总理毫不客气地点了中粮的名:据某省粮食局反映,中粮总公司官气十足……两位副总理的批评,在公司上下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周明臣决定以此为契机,向官商作风这只市场经济的“拦路虎”开火。他提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中粮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增强经营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要弯得下腰,拉得下架子,练好“腰功”;要勤跑动、勤联系,主动出击,练好“腿功”;要提倡“孙子精神”、“钉子精神”,甘当“孙子”,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着精神。同时,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一时间,中粮上下都行动起来:副总经理刘福春亲自带队到提意见的省向省政府和省粮食局领导道歉;总公司领导班子用三个半天专门开会,提出了转换经营作风、改进工作态度的八条具体规定;各个处室逐一自查官商表现,制定改进措施……通过此次自查与整改,公司上下补上了市场经济的第一课。中粮的上述举措和整改成效,也得到了上级领导机关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肯定。朱镕基副总理为此专门接见了周明臣和中粮的领导班子成员,并勉励他们:“你们借这次受到批评的机会,认真学习党的十四大文件精神,主动找差距,订措施,改进经营作风,摒弃官商习气,这很好。我感谢你们。”“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把工作做好。”

在整顿经营作风的同时,周明臣思考如何加快公司发展步伐,尽快壮大实力。1993年初,满怀梦想的周明臣率领中粮决策层,对公司的发展方向作出了重大战略性调整。调整后的战略可以概述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实业为基础,以“四化”(实业化、国际化、集团化、综合化)为发展方向。正是在这一战略指引下,中粮迎来了一段快速、健康的发展时期。

机会偏爱有心人。就在周明臣开始大力实施“四化”战略的时候,传来香港有两家上市公司要卖的消息。他敏锐地感到这是一个大好的机遇。在决策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确实是个好项目”;另一种则劝“别捅马蜂窝”。最终周明臣拍了板:只要对公司发展有好处,就干;大不了总经理的乌纱帽不要了!中粮通过在香港的子公司——香港鹏利成功收购了这两个上市公司。结果是,通过资本运营,中粮赢利16个亿!这招棋,不仅为中粮开展实业化和国际化经营筹集到了资金,使中粮全盘棋局活了起来,而且为后来的一体化经营打下了基础。

中粮的实业化建设在中国外经贸界有口皆碑。中粮的实业化起步较早,但真正将其确立为公司发展的基础则是1992年以后。周明臣认为,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外贸专业公司如果不走出传统的经营模式,建立自己的实业基础,还扮演“皮包商”的角色,将难以立足和生存。为此,他提出了明确的实业发展指导思想与工作方针,把实业化经营战略放在了公司5大经营战略(即:实业化经营战略、国际化经营战略、综合化经营战略、品牌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的首要位置,确定了实业在中粮整体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同时,中粮将其全部实业项目划分为粮食油脂加工,农副产品种植养殖,酒、饮料生产,工业食品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酒店经营和物业开发八大系列,将实业引入系列化投资和系统性管理的轨道。根据公司实业化迅速发展的状况,1996年,中粮提出“四三三”经营格局(进出口贸易占40%,实业占30%,期货、金融及服务业占30%),实业化成为公司经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增强了公司的发展后劲。

让我们来看一看其中的硕果:

——“福临门”牌食用油,其加工厂分布在天津(北海)、山东(黄海)、江苏(东海)、广州(东洲)等4个油脂综合加工基地,年产量达130万吨,约占全国精炼食用油总量的五分之一。“福临门”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名列全国同行业第二。

——“金帝”巧克力,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位居第三。

——“长城”干红、干白葡萄酒的销量在中国葡萄酒行业中排名第二,是国内惟一按“欧标”生产的葡萄酒。

——中粮可口可乐有限公司是可口可乐在中国大陆的第三家独立装瓶商。

——凯莱酒店集团,已跻身世界酒店集团300强行列。

——中粮麦芽厂拥有世界最先进的设备和加工工艺,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啤酒麦芽生产企业。

——在东南亚投资棕榈园面积达6万多公顷,开发和经营状况良好。

——还有一大批粮油食品类种植养殖和加工企业,包装类加工企业、仓储运输企业以及房地产和物业管理等企业。

……

从代理到自营,从单一贸易到贸易、实业和期货、金融、服务三足鼎立,中粮公司经受住了市场经济风浪的考验,竞争能力与日俱增,不仅在中国贸易企业中独树一帜,在国际上也争得了一席之地。

 

此时,周明臣坚信

跨国公司不是梦

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发展跨国经营。跨国公司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

从啤酒麦芽到面粉;从“黄中皇”绍兴酒到东南亚的棕榈园;从冻鸡加工厂到碗面、杯面;从60多万吨位的远洋货运船队到仓储设施;从张家港保税区到深圳等地的专用码头,从中粮广场到上海金茂大厦、香港鹏利中心;从纽约中粮、加拿大鹏利到英国鹏利、澳大利亚鹏利、日本丰中……这些跨行业、跨地域、跨国界的产品和企业,共同诠释着一个新的“中粮”。中粮这棵大树既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地,又将枝干向世界伸展,枝繁叶茂地挺立在国际经济大舞台上。

在向跨国公司的奋斗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周明臣面前:这么多投资项目,这么长的业务战线,项目和业务分布在世界五大洲,到哪里去找这么多门类齐全的管理人才?经过反复思考和调查研究,他提出了建立“两支队伍”的大胆设想:广开“才路”,利用合作方人才,或直接从境外和当地高薪聘请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这一设想刚提出的时候,公司很多人并不赞同,主要是担心“另一支队伍”与中粮不同心,控制不住。周明臣认为,能否同心,能否控制住,关键在机制。实践证明,“另一支队伍”充分发挥出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了解当地政策、法律以及风俗人情的优势,为中粮的跨国经营和实业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颇有远见的“跨国”思维拓宽了中粮的人力资源渠道,也为跨国经营趟出了一条新路子。

在张家港保税区,有一片长满野草的荒滩,脚踩下去就陷下一个泥坑。几年后,在这片荒滩上矗立起了一个气势宏大的现代化粮油综合加工基地,成为中粮人创业精神的新见证。但周明臣并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漫步在张家港的专用码头上,望着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长江,一种危机意识涌入了他的脑海:市场经济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与国际上大的跨国公司那样的航空母舰和巨型炮舰相比,中粮还只是一只“小舢板”。要在市场竞争的拉力赛中取胜,中粮必须加快发展,尽快把自己打造成“炮舰”乃至“航空母舰”。

1997年下半年,中粮提出结束以商品经营为特征、以完成进出口贸易任务为目的的第一次创业期,而迈入了以实业化、国际化、集团化、综合化发展为特征,以商品经营、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为手段,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获取利润最大化、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为目的的第二次创业阶段。

新世纪前夜,经济全球化浪潮波澜壮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大跨国公司都已“兵临城下”,对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虎视眈眈。作为中国经济前沿阵地的外经贸行业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经营形势,周明臣开始酝酿建立海内外资产一体化、经营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框架,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融为一体,优化公司资源配置,通盘筹划业务发展,以业务统一协调、财务统一管理、市场统一规划、信息统一共享的运营管理方式,取代二级法人、三级法人过多过滥、各自作战、小而全,海内外经营管理难以发挥整体优势的局面,实现最低的成本和最大的利润,最小的风险和最高的效益。在此基础上,1998年下半年,以周明臣为核心的中粮领导班子提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开展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战略。其直接目的是要解决境内与境外资产之间长期存在的管理“两张皮”问题,使之形成合力,增强整个中粮的市场竞争力。一体化经营首先必须对资产、业务、机构和人员实行重组,必须彻底改变现行的内部运行机制,必须到国际资本市场上去经受考验。根本目的则是从全球大市场的角度来通盘筹划公司的经营活动,在公司内部建立全球视野的资源配置体系、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发展公司核心业务,更深入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1999年初,中粮向国务院递交了实施海内外一体化经营的请示。由于中间衔接问题,中粮一体化经营被误解为:周明臣要把中粮的资产转移到境外,并且要把中粮的总部也搬到境外去。加上当时“广信事件”的不利影响,中粮一体化经营的设想不仅没有得到批准,还差点受到批评。

但周明臣没有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他的跨国公司之梦。几个月后,中粮再次向国务院递交了报告。1999年6月,中粮公司关于重组改制上市的设想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原则同意。各项工作随即展开:

——重组。即资产重组、业务重组、机构重组和人员重组,以粮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主业,围绕主业完善多种经营,调整资产结构、经营结构、商品结构、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形成以全球市场为目标,主业务、相关业务相结合,国内、国外市场相结合,贸易、产业相结合的经营格局,使中粮公司由传统的外贸代理公司向综合经营的跨国企业转变。

——改制。即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增强公司经营管理的市场化程度,董事会与经营层分设,聘请独立董事,与国家派出的监事会共同形成中粮公司新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决策体制和监督体制,使中粮公司向建立现代企业制o和法人治理结构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上市。即在境外择机上市,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拓宽公司融资渠道,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重组改制上市是一个“破”与“立”同时进行的过程。破的是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束缚业务发展的管理体制和不利于形成合力的运行机制;立的是结构清晰、责任明确、机构精简、控制有力、流程完善、业绩至上的管理运行机制,将公司和全体员工完全推向市场,加快把中粮建设成为在中国乃至亚太地区具有领导地位的粮油食品跨国公司。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重组改制上市不仅是中粮历史上最大、最深刻的一次变革,在中国外经贸界也是第一个“吃螃蟹”。中粮的这一巨大变革,再一次显示了周明臣的前瞻意识与决断能力。

变革必然要遇到阻力。取消二级经营机构法人资格;实行财务集中管理;薪酬与业绩考核挂钩;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干部任用上破除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等等,哪一条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哪一条都关系到大家的切身利益。提意见者有之,说怪话者有之,吵吵闹闹者有之。从某种意义上说,周明臣是给自己找了个大麻烦。

 

但他决意迎接这一新的挑战

——为了梦想而奋斗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身为中粮这样一个大企业的“老总”,周明臣深感不易。套用“坐在火山口上”这句俗话来形容也并不为过。在他任职中粮的八年多时间里,几乎每年都有大事件发生,有些事件甚至惊动了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这些事件中,有的是因为个人成见和私利而告周明臣的黑状;有的是因为别人未深入调查而向上级“谎报军情”;有的是不了解实际情况而对周明臣误下断语……为此,周明臣曾被突然查账,曾被紧急隔离,曾被总理、副总理召到中南海、北戴河询问,还险些以渎职罪名入狱。虽说每次事件最终都以确凿的历史档案材料和实地调查而澄清了事实,但每次事件给周明臣造成的巨大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每当周明臣回忆起这些“事件”时,他总是宽厚地笑着说:人活在世上,到世界上走一遭,总得干点事情,成就一番事业。干事业,就得有付出,讲奉献,要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作为党和人民培养多年的领导干部,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能正确面对不公正待遇。“脚正不怕鞋歪。”只要自己行得正,就不怕有人告“黑状”,就不怕一时的误解。只要公司的事业能向前发展,只要国家交给的这份国有资产能加快增值,个人受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从这番朴实的话语中,人们看到了这位被誉为外经贸行业“耕耘不辍的孺子牛”的精神风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大国。人们常说粮食关系国计民生,但又有几人能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个中滋味。1995年,因国内遭灾减产,需紧急大批量进口粮食。而国际市场上,欧美大粮商暗中勾结,价格居高不下。中粮接受任务后,利用几十年粮食贸易积累的丰富经验,成功地打破了国际粮商的价格联盟,进口了1 700多万吨粮食,并及时运回国内,有力地配合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近几年,国内粮食连年丰收,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中粮千方百计扩大粮食对外成交。其中1998年,中粮克服特大洪水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出口大米创下了建国以来的最高纪录。中粮这几年在粮食进出口方面的出色工作,多次受到朱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在这些成绩中,凝聚着中粮干部职工的汗水,也凝聚着中粮“领头羊”周明臣的心血。

为做好粮食进出口工作,公司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周明臣都是亲自挂帅主抓,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一再强调粮食进出口工作事关全局,要求业务部门的同志不折不扣地贯彻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急国家之所急,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兢兢业业地做好粮食进出口工作,全力以赴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没有人知道这些年里,他究竟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在工作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这位外贸学院当年的体操健将宽阔结实的双肩也感到了疲惫。建国50周年大庆前夕,周明臣因身心过于劳累终于病倒了。

1999年9月底,周明臣率团出访欧美归来,即赴上海出席“《o富》论坛”,随后准备去实业基地与职工共度国庆佳节。9月29日,他接到紧急通知:请他第二天回北京参加朱总理接见“《财富》论坛”参与者中外企业家代表的活动。由于连续的旅途劳顿,他已感觉身体不适,胃部恶心,吃不下饭。但他还是马不停蹄地赶回北京,当晚还在同仁医院看了急诊,吃了中药。

9月30日上午10时20分,接见活动正在进行之中。周明臣感到胃部剧烈疼痛,浑身直冒冷汗。衬衣湿透了,擦汗的毛巾也湿透了。因他的座位离朱总理很近,为不影响接见活动,他强忍住疼痛,还回答了总理的提问。一分一秒的时间从来没有这么漫长过。10时35分,他感到要当众呕吐了,赶紧冲出接见大厅,冲向洗手间。在走廊里没跑出几步,一口鲜血就喷了出来,足足有两米远,人民大会堂大厅的地毯被染红一片……

“总理的客人病了!”节前的北京医院急诊室一下子忙碌起来。这时的周明臣,由于体内一半的血液流失,已找不到血压了。专家小组紧急拟订了抢救方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加压、输血、抢救,他才脱离了危险。他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时刻惦记着公司的各项业务和重组改制上市的筹备工作。病房后来几乎变成了办公室。

这几年,国企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改革任务非常繁重。而我国尚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有很多东西还亟待完善。国企改革是在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扯皮多的复杂环境里负重前行。一线领导肩上的担子之重,只有身在其位者才能真切体会。在一定意义上说,周明臣在中粮八年的工作压力,超过了他过去二十多年工作生涯的总和,而且经历了生死磨难。但周明臣从未放弃他的梦想,也正因为有了那个梦想,他才不顾人生旅途上的艰难险阻,以一往无前的气概向前迈进。

1999年11月15日,大病初愈的周明臣抖擞精神,会见外商。就在这一天,中美两国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望着电视屏幕上石广生部长略带疲惫的笑脸,周明臣似乎听到这位老校友对他的殷切嘱托。人们说,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但对周明臣这样的强者来说,挑战就是机遇。

1999年11月16日,也就是中美协议签字的第二天,中粮公司召开了实施一体化经营的动员大会。周明臣在动员讲话中,号召全体干部职工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团结一致,全力以赴做好重组改制上市的各项工作。

周明臣庆幸中粮有一个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有一支素质优良的干部职工队伍。在中粮的八年,他与广大干部、职工一起书写下了一系列辉煌的篇章:中粮公司连续6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选为全球500强企业;净资产从42亿上升到130多亿元;在“中国的脊梁”500家企业中排名第63位,名列外经贸企业首位……

周明臣为自己的公司骄傲。他这样形容他的公司:“这个姑娘,个儿虽不高,但不丑”;“同西方大跨国公司相比,中粮还要走很长的路,但第一步毕竟已经迈出。我相信重组改制上市后,这个姑娘会变得更加健美、更加标致。”“我们的理念是:不求最大,但求最佳。要做一流的工作,办一流的企业。”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周明臣几次放弃了去当“大官”的机会。他说:自我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企业,对企业有特殊感情。我能摸到它的脉搏,它的健康如何,得了什么病,该吃什么药我都知道;而对“官场”我没有这个把握。公司就像是我的孩子,一天不去就感到不习惯。每次出差回京,只要是上班时间,第一件事就是先到公司看一看,不然就像缺点什么。在公司中层干部会议上,他多次动情地说:国家把这么大的一份资产交给我们来经营,这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我们的幸运。我们要竭尽全力地工作,不负期待,不辱使命;要身在中粮,心系中粮,热爱中粮,奉献中粮。他的最大愿望就是退休时,能把一个运行良好的中粮交给后人。

从2000年7月1日起,周明臣不再兼任总裁,只担任董事长,但仍是法人代表。他深情地说:“中粮是从北京小胡同里走出来的世界500强。我们实施重组、改制、上市,就是要加快公司战略调整,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迎接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尽快把中粮公司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

中粮公司的司徽看上去像两粒饱满的粮种,饱含着劳动的汗水,又蕴蓄着丰收的希望。周明臣非常喜欢这个图案。看到它,他有时就会想起家乡秋日广袤的田野和随风翻滚的稻浪,会想到青春时代播下的理想的种子,想到人生奋斗结出的累累果实……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粮实现重组改制上市这一历史性变革后的第一年,中粮将踏上第二次创业的新征程。2001年,周明臣将迎来他的六十岁生日;2001年也是周明臣考入对外经贸大学的四十周年。

 

他说:我的事业起步于经贸大学

我的梦想植根于母校

周明臣,湖北人,大学时攻读贸易经济专业兼及日语;擅长体操、萨克斯管;为人忠厚随和,谈话笑声朗朗。

1961年,20岁的他在填报高考志愿第一栏时犹豫再三,最后将北大中文专业改为北京外贸学院贸易经济专业。从此,他人生的坐标便定在了对外经济贸易上。

母校校园虽不大,但能容纳年轻人所有的热情与活力。周明臣在这里全面培养和发展着自己的才干:每周一、三、五参加校体操队练体操,二、四、六、参加校乐队吹萨克斯管;白天是普通学生,晚上是学生头、组织者。由于营养摄入少,体力消耗大,刚吃的一点东西,翻不了几个跟头就全消耗光了。至今他仍清楚地记得学校食堂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糖三角,那是只有到加餐时候才有机会一饱口福的。三十多年后,当他回母校时,还冲着老同学喊着:“今天有没有糖三角儿?”

那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十分恶劣,外贸进出口额很有限,“打破封锁禁运”是最常见的口号。在当时以意识形态划分世界的形势下,再伟大的预言家也不会想到“跨国公司”或者“一体化”能成为世界潮流。就是在这种环境里,周明臣立下了志愿:做一个合格的外贸工作者,干一番事业!坚实的专业基础和扎实的外语功底为他的梦想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1965年,周明臣提前半年毕业留校任教。其间曾被借调到亚非作家协会做了两年多的翻译工作。后来因为学校撤销,他才放下教鞭,“改行”从事外贸业务工作。他骄傲地说:我曾三进三出经贸大学,第一次是当学生,第二次是当老师,第三次是参加全国外经贸企业经理培训班。

在全国外经贸界,经贸大学的校友众多。周明臣常和校友老总们碰头,大家一说起母校,常以毕业于“外贸的黄埔”来相互激励。周明臣现在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友会副会长,校董会董事。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他仍时时关注着母校,关心母校的发展。他深情地说:“奋斗了一辈子,对母校的特殊感情一直没有变。”每当母校的毕业生进入中粮,他都尽可能地以老校友的身份多说几句,要年轻人为母校增光。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诫年轻的校友既要树立远大志向,又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他多次谈到树立良好校风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校风能培养一批人,成就一批人。

回到母校,从年轻校友们朝气蓬勃的笑脸上,周明臣找回了自己的青春、理想和梦。

  

  作者介绍:丁激中,笔名紫丁,著有《李强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夺冠之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他们从这里走向世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等书,副编审,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