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届校友、香港创成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承仲林夫妇--------缤纷五十年

发表时间:2015-07-09

缤纷五十年

 

——访63届校友、香港创成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承仲林夫妇

 

 

□  紫丁

 

 

 

    承仲林,又名承骏昌,1937年生于江苏武进,1958年至1963年就读于我校(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对外经济贸易专业(德语),毕业后在中国五矿进出口总公司工作,1969年被公司派驻英国、德国及美国工作,1989年移居香港,在香港营商。1993年创建香港创成企业有限公司,从事五矿钢材机械进出口和房地产业务至今。

    孙玉兰,1939年生于北京,与先生承仲林是大学同班同学,毕业后在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工作。曾被公司派驻民主德国、美国,后与先生一起在香港、北京创业至今。

    五十年前,他们与同龄人有着相同的起点和理想底色;十五年前,他们抓住春天的节气,开始了与同代人别样的耕耘,经历了另一番风云气象与另一种挑战。于是,他们半个世纪的故事就更多了些绚烂与缤纷。

 

 

1、姻缘——五十年前的德语字典

 

    2008年秋,我校1963届校友返校,隆重纪念入学五十周年。63届校友中,杰出人才众多:有数位部长、几十位大型企业总裁和司局长,还有多位知名专家学者。而承仲林、孙玉兰校友夫妇却与同学们有所不同,他们是香港企业家。毕业后的前二三十年,他们与其他同学也曾留下相似的足印,然而到了创业的后半期,特别是近十几年里,走入花甲、跨越古稀的他们,事业之路反倒越走越宽了。

 

63届德语班同学合影 摄于1961年

 

    1958年,承仲林和孙玉兰,一个来自江苏,一个来自北京,在北京鼓楼附近的前马厂胡同大学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相遇了。承仲林,瘦瘦高高的,是篮球和排球场上主力队员,还获得了国家一级裁判证书。他的裁判姿势潇洒,判断准确,令观看比赛的孙玉兰为之心动。孙玉兰天生一付好嗓子:“清嶙嶙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宛转的歌喉,让承仲林为之心醉。承仲林出生于清贫的工人家庭,享受甲级助学金,除了吃饭,囊中所剩无几。孙玉兰的家境相对富裕。于是,她的字典成了二人的“共同财产”。这本字典见证了他们的大学五年的恋情。艰苦的生活,刻苦的学习,互助友爱,是他们爱情的基础和聚集点,也是整个63届同学们的共同写照。

    毕业后不久他们就结了婚。那时,承仲林在中国五矿进出口总公司工作,孙玉兰则被分配到中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到公司上班第一年,他们都没接触到外贸业务,而是在外贸部组织的赴陕西咸阳下放“三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和“四清”中度过的。

 

2、蓄积——从欧洲美国到香港

 

    承仲林和孙玉兰毕业后被分配到外贸部所属的两个进出口总公司。他们曾各自在不同领域为国家服务,开拓创新,勤奋向上。他们曾共同在国外常驻,各有专长,比翼齐飞。

    1969年,承仲林被派驻英国大使馆商务代表处常驻。当年国内的大背景是“备战备荒为人民”。配合这一战略,他的任务是代表五矿公司购买战略物资——每年约15万吨铜。德语出身的他,只在大学四年级时选修了第二外语——英语,因此只是初级水平。在英国,他边工作边从电视广播报纸学外语,从工作实践学业务。有时,为准备第二天的谈判,前一天他先写好英语谈判稿,晚上睡觉前把谈判稿背熟,有时背不下来,开灯再看,直到背熟。经过一年时间的攻读,他就能与外商较好沟通了。而他最大的闪光点,则是善于动脑筋,钻研业务,注意市场规律的变化,很快在市场经济的最前沿发现了价格浮动的规律,从而在生意中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他的先进事迹材料在整个外交部系统所有驻外使馆进行了转发。这段经历,也第一次展示了承仲林在经营上的潜能。

    在此期间,孙玉兰在中机公司也努力钻研业务。1971年,她有幸参加中国政府贸易代表团访问民主德国。那时,中国与苏联及东欧的贸易都是易货记帐贸易,每年由政府代表团签订协议,所有进出口产品都是外贸专业总公司垄断。作为代表团成员,孙玉兰带着中国进口机电产品的全部货单。由于她懂业务,翻译纯熟,她的工作受到大使和商务参赞的好评,她于是被留在驻东德商务处工作。不久,已经在英国常驻三年半的承仲林也被调到了东德。夫妇二人又共同常驻了四年。

    1976年,他们双双回到北京。先去小汤山劳动“补课”。一年后,承仲林回到五矿,1978年被提为出口有色金属业务的八处任副处长;三年后升任处长。孙玉兰回到机械,在业务处工作,1983任副处长,1985年升任处长。

    1981年,承仲林被派往美国,负责当时外经贸部与美国的第一家合资公司(美国企美金属有限公司)。中国钨储量、产量、出口量均列世界第一,当时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把中国的钨砂运到美国,由当地合资公司生产成钨制品,再在美国市场销售,直接供美国厂商使用。

    1984年,原外贸部更名为对外经济贸易部,外经外贸合为一家。根据部领导的指示,五矿公司成立了中国国际工程材料公司,向国内外承包工程项目供应钢材、水泥、小五金等建筑材料,承仲林被任命为总经理。公司启动贷款200万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该公司在部里具有开创性,对推动外贸公司“走出去”、自主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是开创性的事业,公司上下凝聚了一股闯天下的劲头。五年后,到承仲林离开时,公司在香港、澳门、科威特、关岛、加拿大以及深圳、厦门等地开设了子公司,总资产达到了1.5亿元。这一工程承包领域的经验,也为承仲林日后创业涉足房地产领域提供了经验积累。

    1989年9月,承仲林被五矿公司派到香港接手一家港资公司。他到任的第二年,公司即扭亏为盈。将近四年,公司业务得到较快发展。之后这家公司重组。承仲林夫妇面临回五矿或留香港两个选择。

 

3、机遇——五十六岁共同创业

 

    俗话说:“人过四十不学艺”。承仲林、孙玉兰夫妇却在他们“知天命之年”选择了创业。他们认识到自己所拥有创业的几大有利条件:一是恰逢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好形势;二是他们拥有在英国、德国、美国、香港的工作经历,了解世界市场;三是勤奋精神和良好信誉;四是多年来积累了人脉和业务渠道。

    但是,也有一个重要条件是他们当时所不具备的,那就是:缺乏创业资金。在香港创办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公司,须在银行有7位数的美元存款作为信誉保证。庆幸的是,承仲林的叔叔,一位常州农民企业家,愿意为这个勤奋而守信的侄子提供这一资金保证,为承仲林在香港银行注资二百万美元。1993年,承仲林夫妇的香港创成企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一年,他们的年龄分别是56岁和54岁。

    那几年,承仲林擅长的钢材市场非常火爆,代理国内用户从欧洲进口急需的钢材,由于价格合理,到货及时 用户非常满意。生意越做越大。同时,中国与东欧国家的贸易也发生有利的转变,由易货贸易转变为现汇贸易,这之间的差价,为长期从事这一地区贸易的孙玉兰也提供了宝贵的机会。1994年,仅进口汽车零件业务一项,就让他们赚了几十万美元。两年时间,他们积累了200万美元的贸易利润。

    正当他们的进出口业务蓬勃发展的时候,一位朋友提供的信息引起他们的兴趣:北京有块地,希望与他们合作开发。但他们从未搞过房地产,从纯贸易业务转向实业性领域,需要相当大的气魄。承仲林下决心抓住这个机会。他们以香港公司的身份与内地公司合作,着手开发7万多平方米的金运大厦。1994年12月28日,大楼奠基。

    他们投资仅500万元,又通过香港融资300万美元。好在当时的房地产政策比较优惠,只要铲下第一锹土就可以预售。他们采取的策略也是首先找一个大买主,吃掉一部分,以减轻资金负担。承仲林在五七干校时交了不少外贸总公司的朋友,得知一些公司正在寻找写字楼。人脉,派上了用场。中外运集团公司以开发成本价加一定管理费一下吃掉金运大厦的一半。这一下,承仲林轻松了不少,剩下的房子可以边建边卖了。

    开发金运大厦初期,是他们夫妇创业最艰难的时期。销售开始时,曾有一家香港公司全部买下金运大厦另一半,并付了订金。但中间却遇亚洲金融危机,对方买不起了。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谁也预料不到,又错过了最好的销售时机,资金链出现了问题,那时的压力可想而知。负责对外销售的孙玉兰为此绞尽了脑汁,四处拜访,寻找买家,大大小小的公司都跑遍了,好在最终尘埃落定。今天看来,大楼的效益很不错,八年收回7亿元人民币总投资,他们自己留了五千平米用于商用出租。

    由此,他们的事业也从香港转向了北京。“金运”完成后,他们又与朋友拿到位于北京东二环路上的三幢楼13万平方米的“第五广场”项目。

    2003年,这个项目正在运行过程中,又一个机遇从天而降。由德国人开发的北京顺义欧陆园别墅开发项目希望转让。欧陆园别墅始建于1994年,工程进行到一多半了,德国老板决定要把这个别墅项目卖出去。承仲林到欧陆苑考察时,看到一处处的空地、大坑,他一眼认定这是一个很好的项目。他以较优惠的价格从德国人手中百分之百地买下这个项目。他认定不会有风险,因为物有所值。

    接手后,承仲林对已建欧陆苑一、二期别墅进行装修,然后出租,同时对欧陆苑进行重新规划,新建了2万多平米,共48栋别墅。他没有做广告,而是采取开放式,让买主参观建房展示建筑质量,一栋二层小楼,所用钢筋少则五十几吨,多则上百吨,地基结实,用最优质的混凝土,墙的厚度45厘米,比一般房屋厚出十多厘米,肯定冬暖夏凉,加上精装修、进口整体厨房,卫生洁具、中央空调……这一下认购书签了近30套,参观者无不为工程质量所叹服,一年多时间房子全部卖完,现金全部回笼。

    收回全部建设成本的承仲林,又与香港基金合作,在别墅旁边建起了配套设施:一座4.7万多平米的商场,总资产约数亿元人民币。如今,这座设计一流的五层楼商场已经正式开业,也成为顺义区的一个现代化、高档次的购物和休闲场所。

 

4、分享——古稀之年的人生感悟

 

    “古稀之年”的承仲林夫妇,感受着事业高峰期的充实。承仲林最大的乐趣还是工作,他说工作赋予他活力。眼下值2008年末,正当国内外经济危机,房地产业面临崩盘的寒冬季节,他的创成公司却是太平无事。更欣慰的是,女婿和女儿已经挑起了事业的大梁,他们老两口只需抓大事,可以放慢一下工作节奏,超脱一些了。承仲林的女儿承茜,1989年毕业于我校外语二系意大利语专业,曾在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工作,后定居香港,在一家银行工作;女婿王拓,1985年毕业于我校国际贸易系,毕业后分配到香港华润公司工作。夫妇二人自行创业后,在香港从事贸易工作,亦曾在上海创办了一家保健品公司,拥有自己的工厂。因为岳父母的房地产事业不断发展,缺少人手,王拓卖掉了上海的公司来到北京,挑起了房地产开发第一线的重担。承茜除主管公司财务外,更多地承担了培养两个女儿的贤妻良母角色。

    承仲林这样总结创业感受道:“中国人是有才智、有能力的,改革开放又给了我们舞台,激发了我们闯天下的劲头。人们说我敢于决策和拍板,这是我的风格,积极主动,不等不靠,有困难也要想办法争取成功。我恪守一个信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从不相信‘无奸不商’。我觉得,商人的品格与信誉其实最重要。一个商人,拥有了正直真诚的品格和信誉,即使面临困境,也能得到合作伙伴的信任与帮助。这是我一生的体会。当年开发金运大厦,从香港融资三百万美元,没有任何抵押,担保靠的就是人格,因为对方相信我会如期偿还贷款,这是多年的人格换来的信誉。还有一个体会是:要创业,会不断遇到困难。我从来不怕困难。我始终牢记当年的那句话:‘共产党人是干什么的?就是解决困难的!’ 从大学毕业至今,包括下放锻炼、在国外的锻炼乃至后来的创业,每一步,每个岗位,我都是从战胜一个个困难中走过来的,创业的每一步,更离不开坚韧不拔的意志。”

    孙玉兰是这样评价先生承仲林的:“他待人非常宽厚,心胸宽阔,在事业上能够忍辱负重,特别坚韧。比如开发金运大厦,我根本不敢想,投资这么大的项目,只有区区二三百万美元,投进去就像打水飘一样。没有他,我绝对不敢下这个决心。而他的胆识是有理由的,他能融到资,因为他平时做事讲信誉,加上他的工作精神和魄力都令人信服。”承仲林评价夫人孙玉兰则是:“工作认真,善于把握微观细节的处理,在公司起到保障、把关、细化的作用;她为人真诚善良,最可贵的是能够无私地给予和付出。”

    创业有成后,承仲林夫妇开始考虑如何回报社会。十几年来,他们通过中国儿童基金会出资捐助国内贫困地区,建起了多所 “春蕾”小学;2006年,湖南洪水,他们一次性资助40名高中生三年全部学费;四川汶川大地震,他们为灾区儿童捐款30万元。他们多次被授予中国少年儿童基会慈善家的荣誉称号。他们还考虑在适当时候成立一个基金。

63届入学五十周年校友大会上,右二为孙玉兰校友

    承仲林夫妇非常珍惜与老同学结下的五十年情谊。从前马厂到车道沟,校园留下了他们共同的青春理想,验证了他们的凝聚力,凤岗河的劳动更是让同学间结下牢固的友情。他们夫妇每当听说同学有困难,就会伸手相帮。每逢同学聚会,他们总是主动承担起出资之责。聚会过程中,他们也是最忙的。孙玉兰被推举为63届校友会会长,坐主席台,为母校的领导和师生讲述着63届同学的同窗情、师生情和母校情;摄影爱好者承仲林则甘当配角,挎着两只相机跑前跑后给大家照相。这么一来,在这些宝贵的历史瞬间里,可就很难留下承总那不声不响,兢兢业业的身影啦!

 

 

  作者介绍:丁激中,笔名紫丁,著有《李强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夺冠之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他们从这里走向世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等书,副编审,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