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届校友、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马述宽---从经贸园走出的将军 作者:紫丁

发表时间:2015-07-09

200111,新世纪的第一天,北京寒风凛冽。一位佩戴少将肩章的军人威武地步入对外经贸大学主楼十二层的校友会。他就是经贸大学毕业的几位将军中的一位,正担任着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正军级。看来,经贸大学并不单姓50年来,从经贸校园走出了国家各个岗位所需要和重用的各类人才,包括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据现有资料统计,毕业于UIBE的现役将军至少有三位。他们是马述宽少将、詹懋海少将和齐光临少将,詹懋海校友为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齐光临校友为总参三部主任。

 

一、久有军旅志,从戎却偶然

你,马述宽少将!

外贸专业——军人,二者间似乎隔着点什么。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你所处的那个时代,外贸校园确实走出了一批军人。你们离开母校后,又投身于解放军这个大学校、大熔炉。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你们被锻铸成集坚定意志与坚实专业知识为一体的特殊人才。

不愧是军人,你的声音浑厚如钟,谈话有板有眼,不蔓不枝。

在你生命之旅中,有两个年头非常重要。一是1964年,一是1968年。1964年,你,一个丹东农民的儿子,身着朴素衣衫考入北京外贸学院;1968年,你,一个外贸日语专业的大学生步入军营。

你说,如果将你的军旅生涯比喻为事业的峰峦的话,那么大学时代正是这峰峦的基石——无论从思想、政治、组织上,还是从能力、身体上都是如此。在大学校园里,你吮吸了知识营养,确立了人生观。今天,过去三十多年了,老师们仍能从你身上看到当年那个学生会主席马述宽的影子。

你说:这次回母校之前,我从学校印制的挂历上看到一首写给校友的诗,上边写道:六十年代的校友,母校记得你。你深邃的双眼,抹不去政治运动的感伤。读后,真是浮想联翩。

政治运动确实在你们那个时代的大学生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你读大学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时代背景下,国际上是中苏两党论战,国内则是一连串的政治运动。政治气氛熏染着、塑造着你们,你们的灵魂受到政治的洗礼。从正面意义上说,追求政治进步成为你们的第一荣耀,你们真正将国家的需要与个人理想划上了等号;工农兵劳动者则成为你们思想改造的最好老师。你入学第一年担任了系学生会主席,第二年入了党。你常协助老师围绕教学开展各类有益活动,包括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令你最难忘的课外活动就是参加修建京密引水渠的劳动。你记得,那次劳动持续了近一个月,场面热火朝天。你带头挥舞着铁镐,肩挑土筐,竟干得满头大汗!你还是体育活动的积极分子,并参加了北京市高校运动会的1 500米比赛。精力充沛的你,在校园里感受着,吸纳着,分辨着,思考着。

文革中的北京外贸学院校园已处于风雨飘摇中。1968年,你面对外贸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两个单位的毕业选择,毅然选择了后者,当时叫作分配入伍。从此,你穿上了军装。

生在渤海边,听着甲午海战的悲壮爱国故事长大的你,从小就怀有从军保国之志。如果说,你大学毕业时的选择只是一种青年人的向往的话,那么到部队后的你开始逐渐体会着军队军人的真正含义。简单一句话,从一个大学生到一个真正的军人,你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在军队这个大学校里,你最初的课程是在连队上的。而第一堂课——紧急集合,就给你们学生兵来了个下马威。好在你从小生活在农村,中学时每天要步行几十里去上学,炼就了一副好脚板,比较顺利地通过了这门课程。接下来的考验就是饿肚子。这么大强度的训练,伙食却很差,经常啃咸菜。你这时想起大学生活,虽说伙食费也很低,每月只有15元另加2元的补助,但比起部队来,学校食堂的伙食样样都可以称为美味了。20世纪70年代初,你从某部到了天津警备区某团某连当上副指导员,从此士兵小马成为了军官马指导员。

 

二、军魂凝血脉,博学路自宽

你后来的三十多年军旅生涯,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主要界线就是时代的发展变化。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部队开始改善干部队伍结构,你这个老九随之由变香了,从此军队给你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你,39岁以下,大学毕业,又懂外语,加上多方面的能力素质,l一步步进入军队的高层领导机关。1998年之前,你一直在总政做干部管理和群工方面的工作,从师级到正军级;199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由此,你完成了从士兵到将军的军旅全过程。1998年,你作为解放军四总部慰问组负责人,率组赴江西九江、安徽安庆慰问抗洪一线官兵。你浑厚而富于感召力的声音和真诚的情感鼓舞着抗洪抢险的将士们。电视里播放了这一激动人心的画面。

19988月,你从总政调到北京军区政治部任副主任,开始了新的环境、新的岗位的转变。回顾你健康成长的历程,你说这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党的培养,牢固确立军魂意识、宗旨意识、中心意识、首位意识、纪律意识、求真务实意识以及成才意识。军魂,就是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心,就是经济建设,就是军队现代化建设;首位,就是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纪律,就是坚定不移地同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求真务实,就是真抓实干,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成才,就是立志在军营成才……

你很喜欢《致校友》诗中献你一束黄玫瑰,生命的变奏也许是最美的乐曲一句。你说:作为军人,我理解黄玫瑰就是战地黄花。它们的灿烂令人壮怀激烈而又不失柔情。壮怀就是舍身为国,柔情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生命的变奏在我看来确实是最美的乐曲我记得一位老首长曾说过:谁能尽快适应环境,经受磨练,谁就能成为军营的强者。我作为学外贸外语出身的大学生,如何尽快适应军队环境?如何在新形势下探索和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我注意不断学习和积累。小规律、大规律都是相通的,从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到军队高级领导机关的工作,是一个边学边干边总结的过程。勤奋,是我的座右铭。在部队一度有个说法:地方大学毕业的学生叫学生官,一般不如土长土长的军官,当然更不如军事院校出来的军官正宗。但你认为,只要立下献身国防的雄心壮志,对每一项工作都钻进去并掌握其中的规律,无论过去学什么专业,都能够成为军队需要的人才。

因此,你对母校的校训中博学二字非常赞同。你说,在学校应该博学,到工作岗位后更要博学,只有不断学习各种知识,才具有适应不断变化环境的资本。你说校训的八个字虽然提出的时间不长,但它们实际上是经贸大学几十年办学实践、教学经验之总结,已经成为经贸大学的精神所在。你是这样诠释这八个字的:博学是立身成才之基础;诚信是做人成事之根本;求索是创新发展之源泉;笃行是通向成功之途径。你说,校园精神曾经激励着你,也希望它激励新一代的大学生立志成才。

新世纪的第一天,校友会荡漾着你对母校的融融感情。你一边讲述着自己的成长经历,一边怀念着曾经教过你的老师们,你数出一长串名字,其中包括不少日本籍老师。此时,将军的你回到了大学生的你——轻松,活泼,幽默。

 

 

 

 

68届校友、上海阳光货代公司董事长谢君毅

六十岁创业

 

君毅,1934年生于上海,1951年在上海市公安局工作,任刑事侦查处侦察员,1958年调至青海省公安厅工作;1963年考入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外贸翻译系,曾任学生会主席;1968年毕业至1970年,在北京军区唐山军垦农场劳动,1971年至1994年在上海港务局工作,曾任港务局办公室副主任;期间的1984年至1994年先后任中国外轮理货总公司上海分公司副经理、经理;1995年任上海泰利船务公司总经理;1996年退休后创办北京阳光国际货运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任总经理,2001年后兼任上海阳光物流有限公司、上海夸克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上海夸克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一、创业机会从天降

1996年初,时任北京针棉织品进出口集团总经理兼北京阳光国际货运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杨书武(也是我校68届校友)要谢君毅负责创办阳光上海分公司时,只给他外经贸部1994年批准成立阳光上海分公司的一份批文,外加50万元人民币的开办费,3万美元贷款。

杨书武和谢君毅在校时同一个年级不在一个班,毕业分开后30年未见面,一次在北京的匆匆见面,他就把一个创办分公司的任务交给老同学,说明对谢君毅充分信任,也是一个从天而降的创业机会。为了报答知遇之恩,谢君毅主动承担经营期间盈亏自负外,50万开办费在经营终止时将现金归还,3万美元的贷款,每年付给8万元人民币利息。另外每年再向针棉织品进出口集团交纳20万元利润。以上对老杨的承诺无异是对自己加压,是对自己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吃皇粮到承担风险责任,从可以休闲养身到继续站在风口浪尖,总之一句话,是对自己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一次考验。

万事开头难,起步阶段困难重重。一是办证:工商,税务,技监局,外经贸委,外经贸部,海关,商检,外汇管理局,劳动局,统计局,一共十来份批文及执照证书,都得自己去跑。特别是外经贸部批准设立上海分公司的批文,是在1994年批的,到1996年才去办,严格来讲早已过期,要到有关部门去解释、求情,费了不少劲;二是招兵买马,租赁办公室,添置家具及办公、交通、通讯等硬件设备;三是业务开拓,办公司。货源客户是生命线,好在谢君毅在港务局海运这个圈子内工作了一二十年,关系不少,人缘还不错。原来一些同事、手下都来支援,带业务,带资金,带人才,甚至从原单位辞职跑来加盟阳光。经过努力,到199610月,一切证照全部搞定,办公设施基本到位。加盟阳光的人员五六十人,成立了六个业务部门,有货运进口、货运出口,有报关、报检等。199611月正式对外开张。1997年一年货运进出口就做了将近1万个集装箱,第一年就盈利,除上交总公司利润外,还略有积余,扎扎实实迈出了第一步。

以后业务逐步发展壮大。到2004年发展到200多人,在上海航运中心一条街的四川北路上租赁高级写字楼——30层的宇航大厦,阳光货运占了两层,面积2千多平方米。一年进出口货运集装箱达到76 855标准箱,相当于上海港当年集装箱吞吐量的将近1%,(全上海港800万标准箱),名列全市货代企业的前20位,全年营业额达到54亿元。2005年上半年,上海航运中心对全市114家大中型航运货代企业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评估,阳光被评为总分第14名。

阳光创业将近10年,累计代理进出口货运量600多万吨,缴纳税金700多万元,上交北京针棉集团利润200万元。这近千万元的利税对一个大企业可能不值一提,但对谢君毅一个退休后可以吃闲饭的人来说,还能继续为国家作贡献,为社会添财富自知也是来之不易的了。

另外,对于货代行业来说,阳光还是一个孵化器。十年"间,一些青年才俊,进公司时还是个新兵,在阳光摸爬滚打几年后,积累了经验和财富,买了房子,添了车子,讨了娘子,有的还自己办起独立的货代公司,当起了小老板。到目前为止,像这样从阳光出来自己开公司当老板的不多不少,已有整整一打”12个。这也可以证明阳光对社会的一个贡献吧。

 

二、老骥踏出新天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谢君毅从上海港务局一个基层装卸区调至局机关办公室,从秘书、科长到主任,再到外轮理货公司当经理,至199561岁退休,这17年是谢君毅一生中干得最得劲,心情最舒畅的年代。改革开放的政策,加上在部门和单位当行政一把手的条件,给了谢君毅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真有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的感觉。在港务局当局办主任时,党办、局办一肩挑,文秘、档案、外事、信访样样管。从文件批办,到会议组织,上对9个局领导,下对14个处室34个基层,感到应付自如。当外轮理货经理时,10年上交利润2个亿,在全国理货行业中开创了理货一业为主,多种经营集装箱出口电子舱单长三角六港理货大协作等三件大事。尤其是集装箱理货电子舱单的建立,为外轮理货在集装箱运输及口岸EDI(海关、商检、码头、船东、保险等计算机联网)系统中争得一席之地。1992年至1993年间,香港地区李嘉诚与我国内地政府部门正在商谈有关控股经营上海集装箱码头事宜。根据香港海运做法,集装箱进出港口不需要理货,舱单船图由集装箱码头计算机系统一手完成。这就意味着上海集装箱码头一旦由香港经营,我外轮理货的集装箱理货业务将失去阵地,这部分理货人员将失业,公司这部分收入利润也就丧失了。针对这个危机,谢君毅在1993年亲自挂帅,组织理货专业人员及计算机技术干部三结合,对集装箱出口理货电子舱单进行技术攻关。经过一年的反复试验,终于获得成功,通过了交通部科技司组织的专家验收,认为具备了口岸EDI的雏形,开创了外轮理货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先河,获得科技进步三等奖(后上海市也给予三等奖)。中国外轮理货总公司决定在全国推广,港务局、海关、商检、外贸运输公司、外轮代理公司等单位也大力支持,终于使外轮理货在集装箱运输中站住了脚(在我国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均无须专业理货人员)。据了解,目前我国沿海各港口,集装箱理货人员占全部理货人员约30%40%,企业利润占40%50%,可以说这个项目的攻关成功为整个理货行业的生存发展作了贡献。谢君毅退休后这几年,不管到哪个港口理货公司去,他们都会热情接待,而且念念不忘,津津乐道于这件集装箱电子理货的事。

可是正当谢君毅感到得心应手,精力旺盛,干在兴头上时,却忽然列车到站了,要退休了,实在有些于心不甘。回想自己17岁高中毕业参加工作,一直到61岁正式离开国营单位,前后44年。期间正经八百在工作,在学习,使得上劲,感到活得有意思的,也就是解放初在上海公安局工作的七年(1951年至1957年),在北京读大学的三年(1963年至1965年),最后粉碎四人帮后干的17年(1978年至1995年),也就是27年的时间。还有17年(占40%)的时间完全是虚度年华,不是搞政治运动你斗我、我斗你,就是当逍遥派,或者做点毫无意义的事。因此刚到退休年龄,一听到同学杨书武说有个公司要他来办,真是高兴得不得了。所以一手在交接老单位工作,一手就接着筹办新公司,退休后一天都未休息,而且感到浑身是劲!

 

三、社会责任记心头

要问谢君毅退休前后从为公家干到自己闯,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完全面向市场经济,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他觉得最大的困难是失去依托,没有方向。没有了婆婆,没有了拐杖,也没有了路标,不知道朝哪里走,不知道怎么迈步。像他们这些处级干部,过去能看到上级文件,大参考、小参考随时可读。中央和上海有什么重要会议精神,立即开会传达,组织学习。还不时有些培训班学习班,回炉充电,灌输新知识。现在这一切都没有了。要知道上面的政策精神,了解市场动态,以及社情民情,全靠自己去找。读书报杂志,听电视广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掌握时代脉搏,搜寻商业信息,有时报上一条小新闻,可能就是重大商机。每天清晨醒来,人未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音机听新闻。晚上要收看完中央电视台十点到十点半的国际国内新闻才上床。平时日报夜报,《国际商报》,《参考消息》,《新华文摘》半月刊,《瞭望》周刊,常年订阅,经营管理类书籍充满书架,每天花在读书看报听新闻以及剪报、做摘编上的时间要两三个小时,如此坚持不断。因此退休自办企业10年来,他始终感到没有脱离主流社会,处在时代漩涡之中,紧随时代脉搏而起伏跳动,在企业发展的规划策略上能够比其他同行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行动上领先一步。公司一些员工议论说:谢总年龄六七十,但思维能力和开拓精神比一些二三十岁青年还强。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思考,也许是使企业稳步发展的一个秘诀。

君毅目前是三个公司的董事长,年盈利大约在百万元左右。他说:大富谈不上,比小康强一些。这要感谢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大环境,还要感谢外经贸同学杨书武给我的机会。然而,推动我努力奋斗、自强不息的动力还来自共产党员为国家奉献的责任感,以及老一辈革命家老骥伏枥的光辉榜样。小平同志70多岁第三次出山,80多岁发表镇定乾坤的南巡讲话。朱镕基同志60岁当上海市市长,70岁当国务院总理,75岁退休。这些榜样鼓舞了我,只要一息尚存,我还要坚持工作。现在工作已经不是为自己的温饱了,而是作为一种事业,一种奉献。公司发展了,可以活跃经济,向国家缴税,吸纳社会就业。而且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大海中,如何搏风击浪,纵横驰骋,从容应对,取得成功,确实也是人生一大乐趣。

在自身富裕的同时,谢君毅也不忘给职工谋福利,加工资。亲友同学有困难时给予帮助。为灾民捐衣捐款。为城市绿化出钱出力。他认为这些都在情理之中,回报社会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

回顾退休10年来走过的创业历程和取得的成绩,谢君毅不会忘记20世纪60年代在北京外贸学院就读期间,母校及老师对他的栽培和期望。他说:我退休后的所作所为也算不上什么贡献,但我感到从1968年毕业离开母校将近40年,我始终勤勤恳恳在做事,没有一天休闲,没有一天偷懒,没有一天懈怠。一个人能力有强弱,职务有高低,活动舞台有大小,但为国家为社会作奉献的精神是一样的。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对得起学校,对得起老师,也对得起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称号。


 

作者介绍:丁激中,笔名紫丁,著有《李强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夺冠之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他们从这里走向世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等书,副编审,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