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届校友、创造“第一”的普通教师胡斌华——理发师、慈善家与半个商人 作者:紫丁

发表时间:2015-07-09

    胡斌华,1936年生于北京,1955年至1960年就读于北京外贸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阿拉伯语专业教学。1993年任中达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现任北京富臣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

 

一、校园中第一位学生理发员

 

    胡斌华,大高个儿,讲话直率,个性鲜明。1955年他从北京31中毕业时本打算报考工艺美术院校,不想被提前招生的北京外贸学院选中。他是校园中的活跃人物,学习成绩突出,又有文艺、美术、体育等特长,还拥有一手理发的绝活,1960年,他于外贸系阿拉伯语专业提前半年毕业留校任教。胡斌华老师在经贸大学工作三十多年,从未担任过任何行政职务,却痴情于教学,奉献于课堂,心系于校园;三十多年从未请过一天病、事、婚、丧假,没有一次迟到;他还以自己的才华,创造了一系列校园中的“第一”——第一位以理发手艺在校园勤工俭学的学生;第一位篮球国家二级裁判;第一位为学生争取到在国外实习机会的教师;第一位主编阿拉伯语专业成套基础教材和专业教材的教师;第一位业余为学校创收的教师;第一位个人出资在学校设立奖学金的教师;第一位开发和出口数十条生产线、并在学校第一个注册了民营国际贸易公司的人。

    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多子女的穷困家庭,日军投降时,为了庆祝胜利,他家买了一把理发推子,相互理了发,慢慢地他学会了这门手艺。大学时代,他为同学们理发,理一个头收1角钱。第一个“勇敢”地让他理发的同学后来当了中国驻外商务参赞。当时,理发师胡斌华还真有些心虚。但并没有人笑话,大家觉得他的手艺还行,于是他增添了自信。

    那时师生们生活都不富裕,能节约处绝不浪费,大家都欢迎胡斌华技术高且又便宜的服务。过节前是他最忙的时候,一下课他就往理发室跑,那边等着理发的师生已经排起了长队,他就帮助理发师理发。为了给大家理发他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他用所挣的几块钱购买了成套理发用具、宿舍公用物品和班集体活动的食品,而自己从未动用一分钱。

    任教后,这一手艺仍多年伴随他,不论到广交会还是出国,都不忘带着理发工具,走到哪儿,理到哪儿。在干校锻炼时,除了为大家理发外,他还经常步行十几里路为农民理发,最多时一天理到17人。

 

二、一名普通老师的不普通之处

 

    20世纪50年代末,胡斌华临近毕业之时,阿语专业所有男生一律作为外派常驻人员的储备,女生不可能赴当时还较封建的阿拉伯国家工作。胡斌华却因成绩优异而被破例留校任教。

    当时学校条件不好,教材要自己编,自己刻写,自己油印。1960年,北京外贸学院来了一批也门留学生。当时也门经济落后,境内没有一条公路,我国大使是骑着毛驴去递交国书的。两国建交后,1957年也门王太子访华,中也两国签订了友好条约,在中国帮助下也门兴建了第一条公路、纺织厂和医院,与此同时,贸院为也门的公路和纺织厂培训实习生。胡斌华老师为这75名学生上大课,自己编教材,设计语言场景,在很短的时间这些学生就可以和中国朋友交谈,为日后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他的教学成果也得到公认,为此,他接受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采访。他和留学生成为好朋友。后来,这批学生都成为了也门相关领域的专家和高级官员,直到最近他去也门访问,遇到的也门学生仍可用汉语交谈。

    1976年,胡斌华在苏丹为我国援建的纺织厂培训技术人才时,学校来了一位埃及专家,便中途奉调回国开始与这位专家共同编写阿语教材。根据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他在编写的这套教材时,力求根据阿语特点,将语法理论与课文实践结合起来。在各国语言中,阿语和汉语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的两种语言。阿语的语法有60多种,如何把这些语法理论结合到课文实践中去,这对编写者来说难度相当大。为了编好这套教材,四年的时间专心致志,既无寒暑假,也无节假日,他的头发白了许多。由于是一边编写,一边用于我校和其他院校阿语教学,他便要面对众多合作对象——阿语专家,中、英文打字员,协助校对的教师和印厂的师傅。他戏称自己是“一仆五主”。这套教材共14册,其中精读5册,泛读4册,阿文语法2册,中文语法3册;此外还编写了世界经济文章选读和外贸应用文等3册;全书共150多万字,虽说是油印,美观程度却不亚于铅印,并且每课课文都附有插图,这是当时全国第一套成龙配套的阿语教材,其中一些内容被外校吸收进他们的教材之中。

    1980年,令其他专业同学羡慕的是,阿语专业78级同学获得了到国外实习的机会。这在学校历史上也是第一次。这是胡斌华老师努力为同学们争取到的机会。当时他利用中建公司的朋友关系,为同学联系去伊拉克和也门做翻译。半年宝贵的锻炼,使同学们的阿语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还为学校挣到了外汇。

 

三、一位商人兼老师的金钱观

 

    1993年,阿拉伯语教师胡斌华担任了校办企业中达进出口公司的副总经理,他成了商人。

    胡斌华具有天生的商业头脑。1976年,他为来我国的也门外商做翻译期间,开拓了为该外商做代理的业务渠道,担任了中国总代表。在这一商业兼职中,他从未耽误一节课,而且为自己的外贸应用文教学和编写教材搜集了实践素材,丰富了教学内容,每年还向学校上交6 000美元的创收收入。

胡斌华说自己从来不是大款,他对金钱的获取和使用有着自己的独到认识。穷苦出身的他知道金钱对一个人的生活是重要的,但他觉得一个人有了一些钱应该更增加几分对社会的责任,多为他人做一些善事。他经常回忆自己幼年的情景。他永远不会忘记,当年他家8口人仅靠父亲每月80多元的收入生活。上大学时,家中每月只能提供他8元钱,而大学仅伙食费每月就12元,他还要应付日常的各项支出,一半的伙食费来自学校的助学金。这样,他自己每月仅有一块八的零用钱用来洗澡、坐车以及购买生活用品、文具和书籍,可以想象那时经济的拮据。每想到这些,他总觉得自己有责任回报学校,回报社会。

    胡斌华在校园里是助人为乐的人。他以个人名义向学校和社会多次捐资,连续数年的“六·一”儿童节,他都向学校幼儿园捐了款,即使出国在外,他也要嘱托别人代办此事;他喜欢孩子。

    他出资万元在阿拉伯语教研室设立了奖学金,以鼓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他捐资为校报设立奖项,举办《我最敬佩的老师》征文。关于这一征文的初衷,他非常明确:“根据我自己多年教学的经验,学生的评价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的最客观的尺子,而我从教的几十年,深感教师职业的甘苦,我觉得一位教师最大的欢乐就是受到学生的爱戴。每当我在国内外遇到学生,他们总会回忆起大学的某些老师的教导,老师的言行对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做人、做事的影响非常大;而他们的老师,有的可能一生都默默无闻,有的还因为种种原因受到过误解;然而学生是公平的,他们知道哪位老师有水平,哪些老师爱他们,甚至倾己所有要把学生培养成才,这些老师哪怕当时很严厉的,学生们也能理解那是恨铁不成钢的爱。这种感受是通过一节节课面对面的交流、心对心的碰撞获得的。所以说,知师者,莫过于学生。课堂就像一块试金石,这也是对教师劳动最好的检验,老师也能得到最好的回报。”

    胡斌华的捐助领域是广泛的,其中包括:中国阿语教学研究会、修缮长城、申办亚运会、资助老区失学儿童上学、为老区学校建图书室,等等,其数额从几百元、上千元到上万元。

    当胡老师从教三十多年即将从教师岗位退休的时候,他正式向校领导提出了一个十年前就产生的想法。他作了这番表白:“我是一个普通教师,穷苦家庭长大,我要退休了;我有退休工资,而且继续在校办企业兼职还另有收入,所以虽说我不是大款,但比一般教师收入要高些。我对物质生活从来没有过高的奢望,烟酒不沾,每天上下班宁愿骑车,外出也尽量乘地铁、或挤公共汽车,能节省就节省,省下些钱为学校、为社会做点好事,我觉得高兴;我当年上大学靠国家的助学金,国家对我有恩,我当然要知恩图报;一个国家如果教育不发展,经济也不会发达,科教兴国,人人有责,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希望以我的方式来尽一份对教育事业的责任。”

    这就是胡斌华,一位创造了校园许多第一的普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