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届校友、中粮集团副总裁薛国平---三十载师恩难忘 作者:紫丁

发表时间:2015-07-09

薛国平,1972年就读于我校外贸西班牙语专业,1976年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工作,1994年至今任中粮集团副总裁,期间1994年至2004年,兼任香港鹏利集团 (现中粮香港有限公司) 总经理。

 

访谈薛国平,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大学生活、老师和同学的深厚感情;即使足迹踏遍五大洲,令他最难忘的还是大学的四年。三十多年来,师生之情,犹如亲情。他谈到李秀兰老师、俞世茂老师及姜学贵老师,其中李秀兰是他提及最多的老师,对这位老师,薛国平用一句概括:“十分敬佩。”

 

李秀兰老师是我校1957届西班牙语专业毕业生。薛国平他们是“文革”复校后她教的第一届学生。他们一入学,李老师就带这个班,从西班牙语字母教起,第四年还教了文学课。因此她教这届学生的时间比其他老师都长,感情也更深。这批工农兵学员都有工作经历,素质高,学习风气好,李老师喜欢这些阅历丰富的学生。那时李老师三十来岁,性格开朗,“文革”中因资历浅,所以没挨整,与学生交流的顾虑也较少。当时的口号是“师生要成为同一战壕的战友”。李老师和她的学生们真的摸爬滚打在一起。

薛国平对于李老师的敬业精神非常敬佩:“那时老师们的工作都特别努力,好像要把心掏给学生。西班牙语两个班,李秀兰老师教我们,二班的老师有黄福顺、苗蕴茹、郑育淼等。我感觉两个班的老师在比赛,看谁教得好。当然,今天看来,两个班都教得好,两个班都培养了不少人才。李老师虽然家庭负担重,但从没迟到过。记得她当时骑个女式自行车,风雨无阻,上课铃声一响,她总会出现在课堂,而且上课特别认真负责,对学习吃力的同学,耐心帮助,坚决不让一个学生拉下。今天回过头来看这些细节,觉得非常不易。”

薛国平上大学前是军人,同班的滕德祥是老高中,他们年龄稍长,当时都是活跃的学生干部,在集体中显得成熟干练,对同学有带动作用,是李老师得力助手。师生交往的许多场景在薛国平的记忆中难以磨灭。比如有一次,李老师上课时见徐建春同学给一个同学扔纸条,就发了火:“不爱听,就出去!”下课后,她也没理徐建春。当时,同学们没想到平日随和的李老师会这么生气。当晚,薛国平、滕德祥就带着徐建春去李老师家请罪。李老师这才了解到,徐建春扔纸条是因为课堂上有个问题没弄清楚,想问问同学。于是她对三人说:“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向我提,我如果不懂还可以去问我的老师,但我不允许把课堂弄得这么乱。”一场小小的不快就此化解,师生自此更为默契,关系也更为融洽。

李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不仅局限于学习,还时时体现在对他们生活的关心上。为了给来自外地的学生改善伙食,她常常邀请学生们周末到她家吃饭。那时她丈夫在国外常驻,她带着两个没上学的孩子,还要照顾婆婆,生活挺难的。但这并不影响周末她家学生满座,这当中不光有本班的,还有外班的。大家一起包饺子,过美食之瘾,享欢聚之乐。在她家聚得多了,有的同学便不请自来,气氛也变得随便,吃饭家伙不够,有的同学就直接端着锅吃,饺子汤也被扫荡一空。薛国平说:“那次我们几个同学买了几毛钱的肉馅一起在李老师家包饺子,味道特别好!”

学军、学农劳动中也有许多让薛国平难以忘怀的故事。那年冬天,他们冒着严寒去四季青公社挖葡萄秧,那是一项细致而艰苦的劳作。李秀兰老师也和学生们一起参加了劳动。她和三个女生睡一个坑。她家中有婆婆、孩子,只能周末请假回去照料一下。那时乡下没通公交车,连公路也不通。于是,黄克勤同学成了她的“车夫”。黄克勤长得很结实,他骑车沿着崎岖的土路颠簸一个来小时,把李老师驮至回城的汽车站,第二天晚上李老师回村时,再到约好的地点去接。李老师不会蹿车,黄克勤就等她坐稳了再往前蹬。有时,薛国平、徐建春等好几个同学一起来接李老师,土路上一支自行车队浩荡而来,李秀兰好生感动。

薛国平十分感念老师们的教诲。他说:毕业这些年,自己做了一些工作,很大程度缘于自己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在北京外贸学院接受了外语、外贸方面的专业训练,得到了老师们的悉心教导,并有幸加入中粮这样一个转型较好的大企业,得以有机会发挥所学,尤其是任职中粮驻港企业期间,利用香港这一市场经济前沿,进行资本运作,资产经营,为公司的发展尽了绵薄之力。

薛国平非常看重这份珍贵的师生之谊。由于师生之间纯朴温馨情谊等诸多可贵的东西永藏心底,即使他身处商海,工作繁忙,但回想起大学生活,总会从这段人生的幸福经历中汲取宝贵的精神滋养。


 

  

  作者介绍:丁激中,笔名紫丁,著有《李强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夺冠之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他们从这里走向世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等书,副编审,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